浏览位置:江苏新时讯 > 财经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锐财经

文章来源:网络   浏览量:6064   发布时间:20241018 10:43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锐财经

日前,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工地,建设者正加班加点加紧建设,全力确保居民早日圆住房梦。  陈 亮摄(人民视觉)

10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会上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指导各地迅速行动,抓存量政策落实,抓增量政策出台,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市场止跌回稳。相关政策发布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建商品房销售等主要指标降幅继续收窄,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

调整各类购房限制性措施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组合拳”怎么打?“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倪虹说。

四个取消,即充分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要因城施策,调整或取消各类购房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四个降低,即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统一一套、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到15%;降低存量贷款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的税费负担。通过落实这些已出台的政策,降低居民购房成本,减轻还贷压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两个增加,一是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二是在今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将所有房地产合格项目都争取纳入“白名单”,应进尽进、应贷尽贷,满足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项一项抓落实,把政策效应充分释放出来,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倪虹说。

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

今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共同指导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把合规房地产项目纳入“白名单”,推动金融机构增强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说,截至10月16日,“白名单”房地产项目已审批通过贷款达到2.23万亿元。

怎样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

肖远企表示,一方面,要将商品住房项目贷款全部纳入“白名单”,做到“应进尽进”。“纳入‘白名单’以后,对房地产项目的管理更加规范,融资也更加便利快速,对于项目的建成和交付、对于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肖远企说,目前把商品住房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全部纳入“白名单”的条件已经具备,今后符合“白名单”标准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均应该按照“白名单”管理。

另一方面,进入“白名单”的项目,商业银行要做到“应贷尽贷”。肖远企说,目前已指导各家银行在现有工作专班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逐项目落实贷款投放进度,适度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和放款效率,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发放贷款。原则上,如果有关条件和要求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进入“白名单”的项目,银行就应做到“应贷尽贷”。

与此同时,优化贷款资金拨付方式,做到“能早尽早”。今后,商业银行可以在与房地产项目公司协调一致的前提之下,根据房地产项目公司提供的用款计划,将全部贷款提前发放至房地产项目公司开立的项目资金监管账户,后续依据实际用款申请,从监管账户受托支付到用款对象,把资金拨付的时间提前。

肖远企预计,到今年底,“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将翻倍,超过4万亿元。

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筑底

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房贷首付比例等一揽子房地产金融政策。目前政策实施进展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介绍,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方面,预计大部分存量房贷将在10月25日完成批量调整,部分中小银行完成调整的时间略晚,总体将在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降低统一房贷首付比例方面,目前,除北京、上海、深圳3个一线城市自主采取差异化安排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调整为15%。不少城市同步调整了限购、税收等房地产调控政策,市场信心和销售都出现了改善。

从数据上看,近期主要城市楼盘访客量、认购量均有所上涨。10月1日至3日中午,北京市新房带看量较去年同期增加92.5%、认购量提高2倍,二手房带看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04.1%;广州部分楼盘日到访量超过150批,较平时增加200%。

“很多城市、很多项目看房量、到访量明显上升,销售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房地产的主要指标明显好转。特别是一线城市,10月份以来全线回稳。”倪虹说,经过3年的调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系列政策作用下已经开始筑底。接下来,将把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组合拳”打好,让这些政策的效果能够充分显现,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政策红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